麻辣财经:复工复产,中小企业跟上来了
中小企业复工率超八成!
4月16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传来了中小企业推进复工复产的好消息。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缓解,各地复工复产的节奏一直在加快。截至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人员复岗率达94%。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为84%。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早在3月28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就达到了98.6%,人员平均复岗率为89.9%,复工复产速度是比较快的。而当时中小企业复工率只有76%,还是挺让人揪心的。现在,经过近20天的努力,中小企业的复工率也上来了,超过了八成,确实令人鼓舞。
为啥这么说?因为畅通经济循环,不仅主动脉要通,毛细血管也要通。几千万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就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它们不仅是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还是就业的“主力军”、消费的生力军。中小企业复工率上来了,关系到就业的稳定和亿万家庭的生计。
所以,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活下来、好起来,无论对经济发展还是民生保障都意义重大。
那么,在复工复产的进程中,中小企业具体情况怎样?还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问题?接下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复工复产,进一步稳定就业?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麻辣财经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小微企业大部分复工,全行业、全产业链同步恢复
“在我国,中小企业里面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分析,从行业看,第二产业复工率高于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复工率高于生活性服务业,例如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复工率较低。从地区看,各地区的复工复产率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25个省份复工率超过80%,湖北省近日也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势头。
全国工商联经济部部长林泽炎介绍,工商联的调研发现,民营企业中的大企业全部复工、中企业基本复工、小微企业大部分复工,全行业、全产业链同步恢复迹象十分明显。其中,大企业发挥了“头雁”效应,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随着我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家对复工复产的效果很有底气。”
全国就业形势与企业复工复产,密切相关。一手抓疫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就业市场正产生积极变化,各地企业开工率和复岗率稳步提升。
数据显示,今年1月和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环比分别上升0.1和0.9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张毅分析,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灵活就业人员比重高,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十分明显。
“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市场需求逐步回升,经济增长逐渐恢复,劳动力需求也将陆续恢复,就业形势将进一步改善。”张毅说,截至3月18日,全国已有1亿农民工外出务工,占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的80%。
进入4月,全国劳动力市场持续回暖,80%返乡农民工已返岗复工。
智联招聘周报显示,3月16日—3月20日,企业招聘职位数环比上涨1.14%,求职行为环比增加12.02%。特别是在求职端增速的不断推动下,就业竞争指数提升至17.4,超过去年同期的15.6,劳动力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打通难点、堵点,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
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我国面临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幅增加,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
4月16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找好精准防控和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工作结合点,促进区域之间人员和要素正常流动、各类经济活动正常开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好的大环境。
“制造业企业面临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国际人流物流不畅造成已复工复产的企业面临再次减产停产的风险,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冲击。”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许科敏说,工信部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思路,针对制造业复工复产中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措施,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在畅通产业链循环上,工信部持续梳理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及其核心配套企业名单,动态调整、压茬推进,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打通难点、堵点,让产业链有效“转”起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工信部对92家大型龙头企业坚持日调度,推动76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带动上下游40多万家中小企业。
同时,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复产,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小企业集中的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开展专题调研,推动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落实落地。加大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关键环节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老问题,疫情期间表现尤为突出。”秦志辉介绍,工信部针对资金链紧张问题,在推动信贷部门出台政策的同时,指导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摸排企业融资需求,“一企一策”推动惠企金融政策落地。
各地在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探索了有益经验。比如,北京成立了首贷服务中心,22家银行的近70个金融产品、3家小额贷款机构和3家担保机构进驻。企业进门即可“货比三家”对接金融机构,压减融资环节,享受到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
林泽炎介绍,全国工商联会同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100多家金融机构推出了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已经服务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806.33万户,累计发放贷款3258.31亿元。全国工商联还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合作推出了疫情期间的特别贷款服务“助微计划”。
稳定就业形势,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尤为关键
“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加上就业优先政策的持续发力,就业市场有条件保持稳定。”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强调。
稳定就业形势,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尤为关键。“从行业看,以消费类为主的生活服务业受影响较大;从就业群体看,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说。
在农民工就业方面,企业用工短缺和部分劳动者无法返岗的矛盾依然存在。当前,人社部门从供需两端入手,建立了重点企业用工日调度和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两项保障机制,打通返岗“堵点”,接上复工“断点”,畅通劳动要素流动,提升供需对接效果。
在用工需求端,为帮助解决医疗防护用品、群众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等重点企业的用工问题,截至3月17日,重点企业目录已从2月15日的1330家扩大到9138家,共帮助企业解决招用工人数37万人。在劳动供给端,截至3月31日,通过专车专列包机等方式,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538万人。
对于暂时难以外出且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有关部门将通过挖掘当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用工潜力、组织投入农业生产、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渠道,促进就近就地就业。
面对新职业、新岗位,让劳动者迅速获得与之匹配的职业技能是避免结构性就业矛盾出现的重要手段。3月下旬至6月底,人社部将面向企业返岗待岗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两后生”、贫困劳动力等城乡各类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国家已出台“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对参加线上培训并取得合格证明的学员,给予培训补贴;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等四类人员,在培训期间给予生活补贴。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上还要靠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力稳住就业基本盘。”常铁威说,尤其要抓好各项援企政策的落地见效,把已出台的减税降费、社保费减免缓缴、金融支持等帮扶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方面资金,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运用,加快培育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数字经济产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更多的经济和就业新增长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高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