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溟:无惧外需疲弱,内需和消费危中有机
庞溟/文 从3月上旬开始,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已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疫情却在海外加速蔓延,构成全球性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美国和欧洲现在是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的中心疫区。截至4月14日,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的确诊病例均已超过中国内地。这些国家正处于爆发阶段,而其新确诊病例的高峰尚未到来。
疫情在海外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外需的疲弱与供应链的扰动。与此同时,考虑到来自就业、收入、负债等方面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消费者的习惯可能更为谨慎,而这可能给消费能力和行为模式带来重大变化。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在疫情中受扰动较小,甚至有机会实现持续逆势成长,带动和加快内需和消费的恢复、回补、释放、升级、扩容、提质、加速。要素市场的深化改革,更是有利于促进微观主体拥有的各类要素合法合规转化为资产化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能力、意愿、信心。短期保就业,中期稳预期,长期促改革,如此,则内需和消费当危中有机。
就业压力须引起重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1月份是5.3%。
百度指数显示,以“失业金领取条件”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人次从4月初开始已有明显增加。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中的各类企业营业收入和人均营业收入,也可以倒算出在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比2019年底合计减少员工数约500万人。考虑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员工与非常规就业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截至3月底的复工率,全国仍未回到工作岗位的人数估计会更高。当然,随着复工率进一步提升,未复工人数会迅速大幅下降。
我国宏观经济在短期内仍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因为:GDP增速放缓带来就业岗位减少,就业需求弹性下降(每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带来的劳动就业增长),主要出口国外需疲软导致就业拉动作用有限,中小企业运营压力加大,以及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创新高的870万人。
目前宏观政策的首要重点将是稳就业。4月7日与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出台的支持企业政策措施、强化对困难群体兜底保障、部署采取有力有效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要求,无不为稳就业这一目标服务。
居民部门负债亦正承压
在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的同时,不断加杠杆的居民部门也已成为一个潜在的风险点。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统计局、国际清算银行和彭博的数据进行估算,我国的家庭负债水平在2019年底已经不低,主要表现在:第一,杠杆率较快增长,家庭债务与GDP的比值在过去五年增长20个百分点至56%;第二,偿债率(当年还款额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也已升至10.8%,与美国9.7%的水平相若;第三,家庭部门总负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在过去五年年内已增长了45个百分点至129%,高于美国的97%。
无抵押贷款的损失率在2020年第一季度上升了1至2个百分点。信贷紧缩可能导致下行周期进一步加速。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1-2月份,短期消费贷款余额相比2019年末下降了5870亿元(2019年1-2月份相比2019年末下降了3930亿元)。与此同时,占居民部门总债务60%的住房按揭贷款年均增速仍在25%以上。考虑到风险、预期和不确定性,消费者有可能继续抱持谨慎态度,缩减支出,增加预防性储蓄比例。
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的外需疲弱和供应链扰动
在当前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生产经营活动与全球供应链之间联系之紧密程度前所未有,而在过去50年间,贸易活动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27%一路飙升到60%。各国为控制疫情传播,采取严格的公共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和交通运输,对全球经济供需和产业链带来极大冲击。
数据表明,全球经济增长已经放缓,欧美3月制造业活动和相应的PMI数据也受到重创,大多收缩至荣枯分界线以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急剧萎缩3%,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发达经济体GDP更会大幅萎缩6.1%。
伴随我国复工复产节奏加快、积压订单交付完成,而疫情海外扩散施造成的经济压力在3月中下旬方才开始释放,外贸数据将更多感受到来自外需疲弱、境外订单放缓的压力。今年一季度,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和出口分别同比下降2.9%与13.3%,压力正在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
其他结构性因素可能也会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显著风险。疫情给其他主要经济体留下了相较中国而言更少的政策灵活性和政策空间,更有可能触发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如影响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油价波动、欧洲民粹主义复苏及英国脱欧最终细节谈判受阻等),这些都让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困难不容低估。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不会受到影响
当一国生产的产品拥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且该国受到影响时,全球生产和供应链或将面临严峻考验。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可能为组件或供应链集中在一国或几个国家的行业。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领先和中心位置。此次疫情表明,全球经济对中国关键组件及先进产品的依赖度不断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篇工作论文指出,就难以替代的产品(fragile products)出口而言,G8国家在2013年的贡献占全世界的59.7%,其中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的占比分别高达13.1%、13%、8.6%和7.9%)。
过去几年间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促使一些外资企业开始将生产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在其他国家寻求供应商。但区域生产价值链由中国向其他地方转移的进程,短期内不太可能完成。
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9》中强调,过去几十年,中国已从一个外围国家发展成为与德国和美国并立的全球价值链三大生产中心。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中国约17%的出口商品被视为“中间”商品,也就是说其他制造商的成品生产需要使用这些商品,包括电子元件、汽车配件、钢铁等。
以电子产品和电气设备行业为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参与程度、全球对中国的联系和技术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贸易附加值数据库显示,在2005年至2015年间,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贸易伙伴对计算机,电子产品和电气设备的最终需求里面,中国创造的增值份额均分别提升了10个百分点。
中国正在全球舞台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增值能力;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推动供应链的本土化。在过去10年间,中国国内创造的附加值占本国产品和市场服务新增附加值的比重上升了9个百分点至83%;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供应链本土化进程仍显滞后。
鉴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中国在制造业和制造业产品出口方面的独特地位,任何国家或世界其他地区与中国切断联系都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内需和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新支柱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内需和消费等经济增长的新支柱。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60%,远高于17年前非典爆发时的35%,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非典疫情中,社会零售同比增长从2002年12月的9.2%下降到2003年5月的4.3%,但全年仍保持9.1%的强劲增长。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0年前两个月同比收缩达20.5%,来自就业、收入、债务、外需等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对内需进一步带来抑制作用。
从来自用电、交通、出行等多方面的高频数据看出,消费者信心正在缓慢恢复,但尚未回到疫情前水平。COVID-19在病毒特性、潜伏期、传染渠道等诸多方面尚不为人所知的特征,为消费的恢复前景带来不确定性。消费者习惯可能更为谨慎,而这可能给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意愿和行为模式带来重大变化,升级类消费、感受体验式消费、奢侈型消费可能暂时会被抑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大概率在一季度录得同比负增长,然后有望大幅提振。
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逆势成长
在大消费行业中,目前商贸流通行业复工营业的情况总体向好,但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住宿餐饮、旅游、美容美发等更依赖社会聚集活动的子行业复工率及客流的恢复依然偏低;相比之下,需求稳定、供应较少受扰的“关键行业”以及领先的电商平台值得关注。
电商行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在疫情中受扰动较小,甚至做到逆势成长,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统计数据显示,1至2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而这一比例在疫情过后还有可能继续增长。
2月12日,美团外卖发布的《无接触配送报告》显示,在1月26日至2月8日期间,购买生活必需品的订单量涨幅明显,米面粮油、调味品、生鲜果蔬、休闲食品等品类的商品销售额较去年同比井喷式增长400%。疫情将加快零售业从线下模式向线上模式转变的步伐,并促进外卖送餐、生鲜零售到家、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零售、“互联网+医疗+药店”、信息消费等新消费型态的繁荣。
与此同时,随行码、健康码、电子消费券等生活和出行必需的电子码,使年龄较大的群体第一次基本拥有、逐步习惯和较为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加速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网络化、生活数字化,为线上消费群体的进一步扩大奠定了基础,为各产业和全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契机,为市场生态破茧重生和求新谋变埋下了伏笔。
长远来看,本次疫情可能重塑行业格局和前景;就消费本身而言,居民的穿衣习惯与内容、对食物的关注程度和饮食习惯、卫生健康需求和生活便利需求、娱乐内容以及娱乐方式等方面,都会迎来转变。线下消费和服务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速推进,无人零售、在线营销、智能城市、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业态和模式蓬勃涌现,并有助于扩大自主品牌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推进城乡消费联动。
保内需和促消费,要从释放制度性红利中发掘结构性潜能
3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中央与地方政府纷纷推出的一系列鼓励和促进消费的举措、2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28个部门联合开展的消费扶贫行动,无不把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作为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的关键举措。
在笔者看来,从短期看,要保就业,让面临着最大复工复产压力的群体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从中期看,要稳预期,落实落细今年以来出台的支持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解决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方面的民生难题,为困难群体构筑基本生活保障。从长期看,要促改革,大力破除制约消费的各种体制障碍和机制掣肘,通过持续释放制度改革红利来发掘消费的结构性潜能,这既是拉动内需的必然要求,又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消费恢复、回补、升级、扩容、提质、加速的题中之义。
刚刚公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通过一系列改革配套措施,优化要素配置结构和提高要素配合效率,不仅在宏观上有利于完善市场体系建设、重塑经济发展动力,在微观上也有利于增强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市场主体的活力,促进微观主体拥有的各类要素合法、合规地转化为资产化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能力、意愿、信心。
在稳增长的大前提下,需求释放以及包括稳就业、促消费和信贷宽松在内的政策刺激,有助于宏观经济从今年下半年起企稳反弹。但仍需留意如全球经济衰退、外需不振、供应链扰动,政策宽松和政策刺激力度及速度不及预期等下行风险。基于其增长潜力、有利的汇率走势、全球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如果全球证券市场投资情绪有所改善,我国在境内外发行的股票资产表现有望更好。